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語言實驗II

目前兩隻噗三種語言的使用狀況

大噗,4Y7M

台語:第一語言的地位尚未動搖,嫺熟而道地。
國語:因為早早地就對書寫文字感到好奇,所以閱讀的時候,有時會要求媽媽逐字地指著唸給他聽,粗略估計約認得50~60個中文字。
英語:聽的部分不及台語,但可以理解和媽媽一起共讀的《Magic Tree House Fact Trackers Dinosaurs》或《The Magic School Bus in the Time of Dinosaurs》之類的科普橋樑書;說的部分程度遠不及台語,也輸國語,僅管錯誤百出,正確率不高,但是在可以理解、可以表達的水準之上;讀、寫的部分,26個字母還是認得「哩哩啦啦」,但比起中文,大噗的英文讀、寫有後來居上的態勢,這可能是因為中、英文語言特性不同的關係,英文是拼音文字,大抵是聽到了什麼寫什麼、看到了什麼讀什麼,只要孩子有一定的音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讀、寫似乎是自然發生的事,比如大噗把「牙齒」寫成了「toos(tooth)」,寫出這樣的字,代表大噗把coda的/θ/聽成了/s/或者他根本聽不出/θ/和/s/的差別,但他知道onset+nucleus的/tu/可以寫成「too」,大噗每天睡前都要在3M的黃符紙上寫下他的「每日一字」,「每字一字」大部分時候是文字,有時會出現圖畫,文字出現的頻率英文比中文高,所以預測英文的讀、寫可能會「短時間」地後來居上。
大噗的英文口說
剛起床,沒頭沒尾地講起前幾天看的卡通的內容。
大噗講完了,我才想到要錄,所以這是叫他再講第二次的版本,比第一次的版本精簡少了很多細節。

把/θ/聽成了/s/,所以tooth寫成toos
小噗,2Y6M (30M)

台語:在語言方面來說,小噗算是早慧的孩子(至少比起大噗),台語是小噗的第一語言,使用的程度只差哥哥一點點,連接詞、時間副詞等等都出現得很早,當哥哥30M還在電報式語言的階段時,小噗的句子是整串的,小噗會像是在唸歌似的說:「我要撓耳朵,我不要剪指甲。」而且不管媽媽或爸爸怎麼亂他「你不要撓耳朵,你要剪指甲」或「你要剪指甲,你不要撓耳朵」,小噗都能正確地再重申主張。
「我要撓耳朵,我不要剪指甲。」

國語:很少使用,但很清楚地知道遇上什麼樣的人就該使用國語,而且用出來得國語還出乎媽媽意料之外地正確。當有個小朋友搶了小噗的槍,小噗頓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似的,然後就冒出一句:「那是我的!」
小噗碰上其他小朋友,會自動轉換成國語

英文:聽得懂、會用yes-no回答、會使用少量的句子。因為小噗的第一語言台語發展得早而且好,當同時期的哥哥台語和英語沒什麼差別時,小噗的台語和英文的程度差異就很大,甚至有一陣子抗拒英語,當媽媽明明在讀一本英語的書時,小噗會抗議:「妳不要講這個(英語)啦!」

兩隻噗三種語言的使用環境

台語:兩兄弟的第一語言,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常用於父母、兄弟及其他家人。
國語:閱讀時的語言,用於外面的小朋友。
英語:閱讀、看卡通時的語言,只用於媽媽,有時也在兩兄弟間使用。
整體來說,不管哪一種語言,對兩隻噗來說都是自然的,所謂「自然」是指不論台語、國語、英語都是拿來用的,不管那一種語言的使用都帶著溝通的目的,未達溝通的目的,就會各種方法一試再試。常說:「學語言是不要怕講錯」但知道不要怕又如何?就真的不怕,就真的不害羞了嗎?因為是「學」,錯了表示沒學好,所以羞,只要當作是「學」,誰能把「錯」視為理所當然?但當你不是把語言當作目標在「學」而是把語言當作工具在「用」的時候,怕與不怕根本不是問題,我只是要你懂,我這樣說你不懂,那我就換一種方式說;另外,真正把語言當作工作來使用的孩子不會出現不同語言混淆的情況,孩子們精得很,不用幾次就知道遇上什麼樣的人就該說什麼樣的語言,他們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專家。

關於兩隻噗三種語言發展,我一直在做的事,未來應該也會一直做下去的事……

台語:在大環境裡,台語是弱勢,要想台語在大、小噗身上生根,賴府life大門關起來,一定都是台語,不止我和賴老爺對大、小噗講話用台語,連我和賴老爺之間用的也是台語,因為語言的input不僅僅只來自身為受方的對話,旁邊的人對話也是一種input。
國語:我一直都把國語的順位放在最後,不是因為國語不重要,相反的國語很重要,沒意外國語會是大小噗成長、受教,乃至於立足的最重要工具,但因為國語是台灣這個環境裡最強勢的語言,實在是不需要我再去施力,對於國語,我做的事就只是閱讀,因為大、小噗主要的閱讀還在繪本階段,他們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圖像,再加上內容淺白、文字口語化,我大多都會轉換成台語,以我自己的話來讀。有時大噗會要求逐字照著唸繪本裡的文字,有時繪本的內容太艱深、太知識性,我會唸國語。
英語:在台灣這個環境裡,使用英語的人比使用台語還少得太多,就算賴府life大門關起來,也只有我會講,沒辦法像台語一樣從家庭裡給環境,所以只能用盡心機地營造。我的心機大概在三個部分:

  1. 閱讀:凡書籍原文為英文者,一定不買中文版,也不買中英文雙語版,我只買英文版。
  2. 卡通:細數兩隻噗其實看過不少卡通,比如《Pocoyo》、《Tinga Tinga》、《64 Zoo Lane》、《The Fireman Sam》、《Little Einsteins》、《Thomas & Friends》、《Word World》等等,但在我們家卡通可沒有白看的,要看就只有英文版,從來就是這樣,所以兩隻噗也沒抗議過。
  3. 對話:每天至少都撥出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或某特定活動比如一起煮飯時、一起玩樂高時、一起看卡通時、一起在社區閒晃時和兩隻噗使用英文。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打從兩隻噗出生時我就這樣做,英語和台語、國語一樣都是單字詞階段慢慢進入到電報式語言,一步一步來的,很多人都問:「孩子這麼小能懂英文嗎?」但為什麼不想「孩子這麼小能懂XX(請自行代換任何語言)嗎?」語言是聽多了、講多了自然就「習得」了,沒有人是生來註定只能習得某一特定語言的。

整體語言發展(不特定任何語言),我是這樣想的,而我也儘量做到……

兩隻噗都還沒進入學校,家庭是他們重要的生活場域,而我也不是老師,我只是媽媽,所以我只是用盡心機地打造一個語文刺激十分豐富的環境,讓兩隻噗在環境中自然發展,我在旁觀察,時候到了、機緣足了,點一下、推一把。
  1. 就算書本附有CD,我也是自己唸給大、小噗,從不假手CD,我知道CD裡的聲音(不論國語、英語)都比我標準,但媽媽唸出來的聲音和共讀時親子之間言語、肢體、情感的互動交流,遠遠要比「標準」(何謂標準?)的口音來得珍貴。
  2. 我從來不覺得卡通不好,不好的是孩子只看卡通,不好的是爸爸、媽媽沒陪著一起看;只有陪著一起看,卡通才會是活的、有效的語言刺激。
  3. 韻文、兒歌甚至是流行歌,對孩子來說都是好的,歌詞音韻的和諧是一首歌能傳唱、能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而且聽熟了,最好時不時地帶著孩子大聲唸出來、唱出來。
  4. 注重本質。語言的本質是溝通,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自然地會在每一次的使用中去修正文法、拼字等等錯誤,在孩子的語言「習得」(不是「學習」喔)為求溝通而不斷嚐試錯誤的態度,遠比懂得了正確的文法、正確的拼字來得重要。這年紀的孩子,數的量感比數名能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地背到100來得重要,相同的孩子知道什麼字母代表了什麼音遠比26個字母從A背到Z全部認透來得重要。
  5. 讓孩子感受到符號的力量,文字說穿了就是符號,都是特定形象表示特定意義,當有一天孩子發現順著箭頭的帶領就能走出捷運站時,又或者發現只要一路跟著「P」這個符號走就會找到停車場,自然也就知道文字(文字不過就是一種符號)的力量。

最好是不教而教;非教不可時,那至少要是寓教於樂,別為教而教。我推薦……

書:Dr. Seuss的書,當然原文版。因為文意和音韻難以兼顧,個人認為Dr. Seuss的書是無法翻譯的。要看中文版,不如唸本土創作的國語、台語韻文。
中文已經儘量兼顧文意與音韻了,但還是沒英文的音韻整齊
這頁音韻就顧不上了
卡通:《Word World》,這部卡通網路上的介紹很多,一面倒的好評;大、小噗很愛這部卡通,而這部卡通也讓大噗像拿了到一把鑰匙開啟了英文讀、寫之門。
桌遊:《Sequence Letters》
贏了,爽得要命!

賴府life未來的語言實驗──讀寫literacy、脫盲

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是一種新的教育發現,指在幼兒能在正式接受讀寫教育前,顯露出對讀及寫的興趣及能力。過去,一般學者都認為幼兒是在接受正式讀寫教育後,才學會識字及寫字。Sulzby及其他提出讀寫萌發的學者,透過實地觀察幼兒的發展,發現幼兒會在語文豐富的情境底下,自然的發展出對語言及文字的興趣,並嘗試塗鴉式的書寫。因此讀寫萌發這個新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人們對讀寫發展的看法。

兩隻噗的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 

環境

除了一般背景環境,如:公車站牌、看板、DM,身為媽媽的我是文字的重度使用者,兩隻噗每天一定會看到我用筆記帳、寫他們的成長日誌,也一定會每天看到我用鍵盤在FB上發表文字。

大噗的3M黃符紙書寫爆發機緣

150724小噗把3M的黃色自黏便條紙抽得滿床都是,大噗拿那堆紙模仿媽媽拿便條紙寫to-do-list一樣地寫字,然後像媽媽把寫好的便條紙貼在牆上、螢幕上一樣地貼在一面原本來是掛著他塗鴉畫作的牆上,一開始是鬼畫符,後來是自創符號,比如「∥∥∥」是爪子、「六個O2*3地排列在一起」是天燈,接著開始記下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比如爬石門山一路上都是寫著「X.X K」的里程木樁,比如有一天他突然發現「1+2+3=6」(原本大噗只能將一個數拆成兩個數,突然自行拆解成三個數,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快樂),當然現在的大噗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書寫者,寫出來的東西錯誤百出,比如「dog」這個字三個字母的字序不往右寫而往左寫變成了「god」,我說那不是dog而是God,大噗堅稱「god」就是「dog」,他只是那樣(往左寫)而已!(還好賴府life不信教,上帝真是對不起了)。
150724小噗幹的「好」事,現在看,真的是好事!
「1+2+3=6」
人類自然發展也不過就是這樣,畫著畫著慢慢過渡成寫。
自創的文字,意思是「放天燈」。
有時根本就是畫
自創的文字,意思是「爪子」
難得出現中文

小噗的脫盲之路

就書寫來說,小噗還在鬼畫符階段,不過做弟弟的總是模仿著哥哥長大,所以偶爾也有「自以為一筆一筆慢慢慢畫就是寫字」的仿寫;不過小噗對文字符號的感敏,發生得比哥哥還早,大噗快三歲時指著我家微波爐上「天廚」問我是什麼,小噗在27個月左右時,指著拼圖上「ING」的字樣跟我說:「那是(五月天的)〈戀愛ING〉耶。」就這幾天30個月大兩歲半指著拼圖盒上「3(組)X49pcs」字樣裡的「X」跟我說:「媽媽,那是開刀的(爸爸看的日劇《派遣女醫Dr. X》)耶!」

未來語言輸出的前奏

滿牆黃符紙
沒控制一下,一包99張的便條紙,兩隻噗可以一天抽光光,於是規定每天睡前抽寫一張。現在是「每日一畫」或「每日一字」或「每日一符號串」,有時他也會跳脫黃符紙,跟媽媽要紙寫信給哥哥,希望這樣的書寫習慣能慢慢地開展,未來演變成「每日一句」,甚至是「每日一文」。簡單說,3M的黃符紙要玩就玩吧!老娘就當做是養成兩隻噗每天寫下點什麼的習慣的成本,希望他們的語言輸出質量與時俱進,成為和媽媽一樣「厚話」的人。
配合letter tiles的拼寫輔助,大噗已經可以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一個字以上的片段。
這個是寫於做出LEGO鋼鐵人MOC那天的「每日一字(句)」,其中「to」是媽媽修正的。
那天看的卡通裡,最喜歡的橋段

關於識字、閱讀的策略

由於中、英文書寫體系不同,所以採取的策略也不同。
中文是表義文字,以「形」入手。
英文是表音文字,以「音」入手。

音韻覺識加入語音表徵的重要機緣……

音韻覺識的活動是平常就在做的事,但不特定任何語言,也不介入任何的語音表徵符號(比如字母或注音符號等,就是因為不介入任何語音表徵符號,所以連台語也可以做);通常我們都是在很無聊、很零碎的時間,比如等公車、等外帶、走路的時候,帶著孩子做音韻覺識活動,而其實所謂「音韻覺識活動」不過就是媽媽有意識地帶著兩隻噗在瞎扯淡。例子:以台語唸「鼠牛虎兔貓,龍蛇馬羊豹,猴雞狗豬鴨」,其中的「豹」和「鴨」在台語裡是同韻;以國語唸「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無敵鐵金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吃便當)。」一首《靜夜思》有正常版和搞笑版,其中「光」、「鋼」、「鄉」、「當」同韻;以英文唸「Prince大噗(或小噗)doesn’t wear the gown, they go to the town and he falls down……」這種活動小屁孩超愛,而且一點巧思就可以生出無限多的搞笑版,小屁孩也很愛自己創作搞笑版。
但自從1507賴大噗開始看了《Word World》的卡通之後,聲音和文字好像有了連結,原來文字可以代表聲音,字母的組合有聲音上的意義,平常說出來的話(英文部分)自己也可以試著用字母(也就是英文的語音表徵)Build出來,突然間世界變得不一樣了,大噗重新尋找他以前就認識的字母,以前字母對大噗也是有意義的,比如尿布上的「XL、L、M、S」,「XL」是他的,「M」是弟弟的,後來弟弟也改穿「L」,「M」還代表了麥當勞和摩斯漢堡,現在字母還是有這些意義,只是還多了聲音的意義,本來讀《Dear Zoo》和《Good night, Gorilla》,看到「ZOO」大噗知道那是動物園也唸得出來/zu/,不過應該就只當是個圖像,現在大噗知道「OO」代表著/u/的音,媽媽我再告訴他:「那是/z/-/u/-/zu/。」大噗還很喜歡學《Word World》這部卡通裡的人物利用letters來build a word,當然現階段大噗常常都是造不出來的或著造不出來的是無意義的字母串,大噗會來找我幫忙,我會把大噗想造的字唸得很慢、很清楚,讓大噗試著把音素拆解出來,真拆不出來,我才再把音素拆開來唸,當然英文本身並不是語音與語音表徵(字母)對應很透明的語言,所以大噗會把「home」拼成「hom」、把「rocket」拼成「rocet」,這時候我會幫他補上一個「e」、一個「k」。
《Word World》這部卡通在賴大噗的語言發展上是個重要的契機,語音與語音表徵開始有了連結之後,大噗的英文音韻覺識也大大地加強。不過,本來平時就一直在做的不分語種、不介入語音表徵的音韻覺識活動還是會持續的進行。
把「rocket」拼成「rocet」

英文讀寫策略--以音韻入手

由於《Word World》的契機,文字與聲音之間有了雙向的連結,以音韻覺識做為讀寫策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剛好也就碰上了讀寫萌發的「3M黃符紙書寫爆發機緣」,大噗寫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英文字,我猜這是因為英文與中文字形與字音關連性大小差異造成的。
在理論上,英文語音覺識與讀寫之間的正相關性是沒有疑義的,看大噗的經驗似乎也是這樣,理論支持,大噗接受也樂在其中,唯一的問題就是環境。
大噗在拼寫的過程中需要很多次的trial-and-error,有時要拼寫出他那天想講的話,要花掉15分鐘的時間,如果用筆和橡皮擦真正書寫,對一個四歲半的孩子來說實在很嚴苛,我知道拼音語系的國家都有賣這類的教具,在台灣大概是沒有需求(要搞到拼寫的孩子的年紀,書寫大概都不是問題了),所以沒買不到「letter tiles」這樣的東西,最後勉強找到一款字母泡棉磁鐵,但一組裡母音給三個(一個大寫、兩個小寫)子音給兩個(大、小寫各一個)實在不夠,所以教具只能自製,真是累死人!不過「letter tiles」這樣概念的教具還真是好東西!
市面上有賣的字母泡棉磁鐵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一盒--字母和子音字串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一盒--字母和子音字串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二盒--韻核字串和韻母
自製的letter tiles第二盒--韻核字串和韻母
中文字塊。聽珮菁的建議把大噗已經認識的字收成他們的專屬字典,便一起做成中文方塊,但還想不到怎麼用。

中文讀寫策略──以字形入手,注音符號等該學的時候再學,至於怎麼從字形引導待研究

不用注音符號的理由和教注音的時機

  • 中文認字從來都是由字形入手,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不過是這七、八十年來的事,在注音符號出現之前的孩子是怎麼啟蒙的?至少我家賴大噗的認字是由字型入手,他會把「恐『爪』龍」唸成「恐『瓜』龍」,他會把「買」、「賣」、「寶」全唸成「寶」。
  • 注音符號是中文的標音符號不是自然語言,不要說在教室、書本外的世界裡看不到,只用未來電腦中文輸入不是用注音,注音幾乎就只存在在學齡前到小學中年級這個時間區段,甚至兩隻噗現在在讀的繪本裡,很多都是沒有注音的,就算有注音大噗也只注意到文字部分,壓根沒看到旁邊小字的注音。
  • 注音符號做為中文的語音表徵符號能用多久?拉丁字母作為英文的語音表徵符號可以用一輩子,再考慮到同為拼音語系間後設語言知覺的遷移作用,以英文為其他語言的先備跳板雖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總好過中文的注音符號。
  • 注音符號的切分單位較大,可能造成較小單位的音素知覺困難,如果要選擇一個語音表徵符號來增進音韻覺識的話,比如西班牙文這種以音素為表徵單位且字形、字音對應得十分清楚的語言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英文沒西班牙文好,注音符號相對糟糕。
  • 注音符號不是全然的不好,針對中文的音韻覺識,注音符號是最好的工具。只是音韻覺識是一種後設覺識,一個不知道「爸」字可以拆解/b/和/a/的人,還是可以準確地讀出「爸」字,強調音韻覺識,終極的目的在於能夠讀寫,在拼音語言的系統裡,音韻覺識和讀寫高度相關,但中文字是表義文字,學讀寫注音符號不是唯一途徑,其他從字形入手的方法可能好過注音。對剛學注音符號的孩子來說,注音符號可以幫助他們把文字變成聲音,增進理解,但要認得一個字,還是得回歸到把那個從注音符號所讀出來的音與字形的連結;近年來的研究(在之前不這麼認定)注音符號有助文中文的音韻覺識,中文的音韻覺識是識字有效的預測指標,但效期最多就三年,意思就是說,一個小一的孩子學了注音符號後,讀得出文字旁邊小字的注音,經由拼讀出來的音去認大字的國字,國小中低年級大概就是「認得的字讀、寫國字,不認得的字讀、寫注音」(這和「雙通道模型Dual route model」的文字處理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國小中高年級,累積了一定的識字量,識字策略應該也會漸漸變成從組字、上下文猜字,以字識字,這時候中文的音韻覺識和注音符號的運用能力對識字就不再有預測性。
  • 大概只有一個狀況我會提前教大噗注音符號,當大噗想書寫表達的東西超過他所識得的中文字時,表達企圖與中文書寫能力之間出現落差,注音符號應該是個不錯的、暫時補足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